戉加金字旁 金字旁加成读什么

汉语中很多形似的汉字看着确实让我们眼花缭乱,给我们带来了辨别的苦恼,一不小心可能就写错、读错 。戉、戊、戌、戍、戎五字看起来就像五胞胎,这撞衫也是没谁了!特别是“戍”和“戌”,一个里面是一点儿,一个是短横,用错念错不足为奇 。比如,“戊戌变法”写作“戊戍变法”,“北京卫戍区”(军区名称)写作“北京卫戌区”,这就闹出了笑话 。我们先看这几个字的字音:戉yuè,戊wù,戌xū,戍shù,戎rónɡ,读音差别一目了然,不必细说 。

那么,我们再看各自现在的意义:

戉yuè,本为大斧,古代的一种兵器 。

戊wù,为天干的第五位,继甲、乙、丙、丁之后 。说到“戊”还有一个插曲,该字最初不读wù,而读为茂,《广韵》“莫侯切” 。后来到了五代梁开平元年,梁太祖梁朱温的曾祖名茂琳,为了避其讳便改读“wù” 。

戌xū,为地支的第十一位,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戌时指晚上7点至9点 。

戍shù,为军队、守卫之意,常见的词有戍边、卫戍等 。

戎rónɡ,该字与其余四字区别更为明显,也是较为常用的一个,意为军事、军队,有投笔从戎、戎装等词 。

其实,五个字最初形体差别明显,只是演变至楷书便出现形似 。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这几个字的原始字形及其发展轨迹:

戉字甲骨文字形为:

【戉加金字旁 金字旁加成读什么】“戉”字甲骨文字形

“戉”字金文字形

“戉”甲骨文金文均像半月斧,至小篆从戈形体发生了明显变化,隶书又增加了金字旁 。因此,从古字形便可知“戉”本为大斧,为古代的一种兵器,有人认为是“钺”的本字 。“戉”字的演变轨迹如下: “戉”字的演变轨迹

“戊”字甲骨文金文字形为:

“戊”字甲骨文字形

“戊”字金文字形

“戊”字金文字形同“戉”稍近,像斧钺形,有人认为“戊”为矛的一种 。郭沫若先生即认为“戊像斧钺之形”;李孝定先生也持相近观点:“古文戊字像兵器形,与戉戚之形制相类”(援引《甲骨文集释》256页) 。“戊”字的发展轨迹如下:“戊”字发展轨迹

而作为天干的“戊”字为同音假借字,与“戊”的原始义当无干系 。

“戍”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甲骨文“戍”字

金文“戍”字

甲骨文金文“戍”字都是会意字,左下为“人”,人上为“戈”,人扛着戈,为守边之意,也就是捍卫国家之意 。所以,“戍”之意为守卫、防守 。杜甫的《兵车行》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其大意为:当初去打仗的时候,里正替他裹扎头巾,如今头发白了才归来,可是又要去防守边关 。“戍”字发展轨迹如下:

“戍”字的发展轨迹

现在的“戍”字,左下的撇点是由“人”字演化而来的,已经完全看不出最初的人字了,可以说这个字的简化并不是太成功 。

“戌”字与“戍”字简化字形最为相近,是一点和一短横之别,其实古字形也很接近,且均属于同一大类的兵器 。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戌”甲骨文

“戌”金文

从字形看,“戌”虽然也像斧形,但是这种兵器是斧口更宽的兵器,与“戊”的区别是大小宽窄不同,而且“戌”是外拱弯月形,“戊”是内拱弯月形 。“戌”字的发展轨迹如下:“戌”字的发展轨迹

由字形可见,“戌”字的短横是由“戌”这种兵器的下边缘演变而来的,“戍”字的点则是由“人”字的捺演变而来的 。后来,“戌”借为干支的第十一位,本义也渐渐消失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