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字行书怎么写好看?初学者学习行书有那些注意的?

行书是擅于变化的书体,一字多体态已然司空见惯 。同一个字,不同书家均有各自不同的写法;同一个字,着眼点不同,形体也跟着不同 。这正是行书的奇妙之处,行书之美首先表现于同字不同形的诸多变化 。硬笔行书也不例外 。
那么,硬笔行书究竟有哪些变化?
高频独体字,低头不见抬头见,是变化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群体 。下面,以高频独体字为例,领悟硬笔行书的变化之道 。
变化一,长短之变 。硬笔行书总是在笔画的长短对比中前行 。某一笔画的长度发生变化,其他笔画也随之变化,以谋求全字的搭配恰当和重心稳定 。例字第一个“年”,拉长第二横,其他横画随之压缩,甚至缩短为一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如此结体,对比效应自不待言,更妙的是,多数笔墨集中于内宫,全字呈外拓内收之势,结构十分得体 。
变化二,笔顺之变 。硬笔行书中,改变笔顺使书写更为流畅,使笔画间的呼应更为密切,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例字第二个“年”,改变常规,竖画在先,横画在后,笔画已然无缝对接,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


变化三,直弯之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硬笔行书包容万象,楷书常见之直笔,草书常见之弯笔,均纳其麾下,从而成就了其变化之美 。直笔刚毅有力,弯笔灵动不僵,直弯结合,赋予行书笔画更为丰富的性格特点 。例字第一个“为”,以直为主,但直中含弯;第二个“为”,以弯为主,但弯中有直;如果还不过瘾,好吧,反复转弯,便有了第三个“为” 。需要说明,简体“为”本就是繁体“為”的草书楷化形成,所以其简体行书就是其繁体草书,古今名家留下了大量的变化体供我们参考 。



变化四,重心之变 。为谋求全字的稳定,重心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字的形体也有所变化 。例字第一个“小”,重心居中,不上不下,人人乐见,稳重大方;第二个“小”,重心下移,笔笔惊心,取势奇险 。
变化五,正斜之变 。结体正,笔画均匀对称,形态波澜不惊;结体斜,笔画上下参差,谋求新的平衡 。例字第一个“小”,竖画直,点对称,为常规写法;第二个“小”,竖取斜势,则左点下移,右点上移,从而达成新的动态平衡 。


变化六,撇捺之变 。撇捺具装饰作用,塑造着一个字的视觉之美,因此,撇捺的变化极为丰富 。行书中的撇捺或长撇长捺,或回锋撇反捺,或左右两点,如此等等,极尽变化之能事 。例字第一个“来”以长撇反捺组合形式呈现,第二个以左右两点相呼应 。像这样仅对撇捺反复变化,就能写出不同体态的字 。
变化七,点画之变 。点是万能的,横竖撇捺中的短笔画(部分长笔画)都有以点代之的趋势 。究其原因,点的书写比原笔画更迅捷,更具动感,更容易与上下笔画产生呼应 。所以,写作原笔画无可厚非,以点代之更有韵味 。例字第二个“来”的撇捺压缩为两点,由长而短,陡增动态之美 。这样,通过点的替代作用,同一字又有了新的体态 。


变化八,呼应之变 。前后笔画或连带一体,或牵丝相连,或笔断意连,总之,呼应方式不同,字的体态也不同 。例字第一个“心”,末两点以牵丝相呼应,而第二个则整合为一个弯笔,不分彼此 。由此可见,改换呼应关系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字的多种写法 。


变化九,角度之变 。笔画的运行方向不同,运行角度有别,会形成同一个字结构上的差别 。例字“之”的横画,第一个向左上倾斜,第二个向左下倾斜,第三个则省简后直接向下运笔,角度不同,形成了“之”的三种写法 。同样,三个“之”的撇画角度也不同,捺画形态也不同,三者共同塑造了同字不同形的“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