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荷花意象 有哪些关于荷花的古

荷花,历来为中国的文人所偏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荷花,又名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原产印度,为多年水生草木 。夏季开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 。民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 。荷花历来象征着美好与高洁,周敦颐赞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花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高洁、坚贞、隐者的象征、祥瑞、爱情的象征、怀才不遇者的自况和美的象征等 。荷花象征高洁,诗文中不胜枚举 。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 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荷花又称荷、莲、莲花、芙蓉、菡萏等 , 在传统文学中 , 荷花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 , 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 , 集芙蓉以为裳” , 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 , 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 , 以此突出诗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生态度;又如“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渠》)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 , 极高洁的 , 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 莲子青如水 。”由于“莲”与“怜”同音 , “莲子”即“怜子” , “青”即“情” 。这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 , 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 , 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 , 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 , 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 , 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 , 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如李白《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 , 迢迢见明星 , 素手把芙蓉 , 虚步蹑太清 。” , 借荷花写幻想中的超脱 , 写理想中的情趣 , 纯洁明净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营造了一种美丽 , 和谐 , 恬静的意境 , 寄托着诗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
中国古诗词中的花草意象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 , 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 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 劝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 但作为傲霜之花 ,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 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 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 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 既是咏梅 , 也是咏自己 。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 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 言浅而意深 。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 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 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 , "青"即"清" 。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 , 语意双关 ,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 , 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 , 见莲不分明 。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 , 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 , 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 , 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 如"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
丁香 , 指愁思或情结 , 如"自从南浦别 , 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 , 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 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 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 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 李白写诗规劝他 , 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 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 , 卧听南宫清漏长 。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 , 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 , 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 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 , 一点芭蕉一点愁 , 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
其他如"一叶叶 , 一声声 , 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 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 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 ,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 ,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 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 , 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
所谓意象 , 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就古典诗词而言 , 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 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 , 咏物所言之“志” ,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 就是“意象” 。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 对之进行多维解读 , 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 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 供广大朋友参考 。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 , 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 , 故有意象产生 。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 , 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 , 来略谈一二 。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 , 自然规律 , 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
归纳起来 , “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 , 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 , 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 , 阳光明媚 , 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 , 美妙极了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 伴随着风雨之声 , 落花片片 , 满地缤纷 , 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
B、一是面对落花 , 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 , 美丽不再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 , 无可奈何之情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 , 幽幽的相思之苦 。
“侬今葬花人笑痴 , 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
花落巳葬 , 己去谁葬 , 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 , 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 , 以此句为诗开头 , 寓意希望在人间 。
“一陂春水绕花身 , 花影妖娆各占春 , 纵被东风吹作雪 , 绝胜南陌碾作尘 。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 , 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 , 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 诗人借水的清冷 ,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 , 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 , 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 , 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 , 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 , 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 , 一腔幽愤尽泻如注 , 悲愤之情 , 溢于言表 。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 , 为全家人缝制衣服 , 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 , 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 , 心志专一 , 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
正因为这些原因 , 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 , 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 , 夜捣戎衣向明月 。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 , 一寄塞垣深 。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 , 捣衣砧外 , 总是玉关情 。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 , 风送砧声这种境界 , 不仅思妇伤情 ,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 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
杜甫的《秋兴》 , 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 , 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 即使平常诗人 , 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 , 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 , 小庭空 ,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 , 灯白夜堂凉 。
此意无人会 , 重城醉梦乡 。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 , 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 , 主人公眼见南方...
佛教莲花意象与唐宋诗词■净土世界一莲花 《大正藏》经典说 , 莲花有四德 , 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 。
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 , 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 , 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 “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 , ”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
春夏秋冬 , 四季轮转 , 花落花开 , 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 , 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 。
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 , 莲花则在开花同时 , 结实的莲蓬已具 。
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 。
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
佛说平等 , 不论过去现在未来 , 天地万物时空 , 方位大小多少 , 人与人 , 如此如彼 , 穷富贵贱皆平等 。
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 。
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 , 独享“福报” , 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
研究佛教艺术多年的陆艳冰解释 , 对修净土宗的信徒 , 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后皈依处 。
在净土思想的代表经典《阿弥陀佛》中记载 , 众生若得善报 , 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 , 得以往生极乐世界 , 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 , 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一员 , 视个人业障、福报 , 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 , 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 , 享受净土世界 。
《阿弥陀经》中也记载 , “极乐国土 , 有七宝池 , 八功德水 , 充满其中 , 池底纯以金沙有地 , ……池中莲华 , 大如车轮 , 青色青光 , 黄色黄光 , 赤色赤光 , 白色白光 , 微妙香洁 。
” ■妙法莲花 佛教有不同派别 , 也让莲花生出各种意义 。
有别于净土 , 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 , 莲华 , 即妙法 。
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 , 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 , 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 。
莲蓬上成熟的莲实 , 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 , 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 , “正如人的佛性”陆艳冰说 。
小小的莲房、莲子 , 在佛间弟子眼中 , 广阔无边 , 是人所探究 , 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 。
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一格格莲室 , 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 。
佛陀讲经 , 要人行菩萨道 , 渡自己 , 也要渡众生 , 让人人成佛 。
莲花努力开花不只是为了开花 , 而是开花才能显出莲子 。
一片片的莲花瓣 , 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 , 通过不同法门 , 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 , 进而成佛 。
■佛陀步步生莲 莲座 , 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 。
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 , 与荷花云锦可观 , 香远益清 , 足以代表力量也有关 。
“又以诸华皆小 , 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大智度论》卷八记载了几个为何趺坐莲花的原因 , 除了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 , 莲花柔软素净 , 坐其上花却不坏 , 更可以展现神力 。
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 , 与人中之花有别 , “人中莲花大不过尺 , 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 , 是可容结跏趺坐 。
” 佛陀不起分别心 , 拈花一笑 , 何必一定是莲花?因此陆艳冰认为“起于印度的佛教也受早于它的婆罗门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 , 甚至民间思想影响 。
” “……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 , 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 , 华中有人结跏趺坐 , 此人复有无量光明 , 名曰梵天王 。
梵天王心生八子 , 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经典上记载 , 印度教创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莲花上诞生 , 受此影响 , 佛教诸佛也在莲花上说六波罗密 。
“佛因随世俗 , 不得不采用梵天的莲华坐 , ”林良一在文中写道 。
在佛教雕塑等各种图像中可以看出 , 佛陀座椅有金刚座、狮子座与莲花座三种造型 , 前两者由具威严的帝王宝座转化而成 , 佛陀与弟子谈话的非正式场合出现;但当世尊宣讲重要经典如《法华经》 , “一定趺坐于莲花座上 , ”目前就读华梵学的陆艳冰说 。
“佛也继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 , 成为莲华化生创造伟业的主人公 。
”经典里众生可以藉由“莲花化生” , 乘著莲座进入净土 , 恐也由此一脉相传而来 。
今天信徒都知道 , 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 , 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 , 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 , 步步生莲花 , 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
■其水清澄 , 众花覆上 莲花成为创生必备花朵 , 可以从生态上解释 。
在阿育王时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经典里 , 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经》记载:“彼诸山中 。
有种种河 。
百道流散、平顺向下 。
渐渐要行 。
不缓不急 。
无有波浪 。
其岸不深 。
平浅易涉 。
其水清澄 。
众华覆上 。
水流遍满……” 水涝不现 , 云雾消除 , 有清凉风的创世纪 , 山与山间的河流上 , 覆满莲花 。
志上第一个生命起源于水 , 今天植物学界已经佑道出水芙蓉是最出现地球的开花植物之一 。
是否人类老祖先也早掌握莲花是“活化石”的相关知识? 印度文化中 , 莲花是生的再生 , 但信仰上的意义之外 , 莲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 。
美学教授蒋勋对佛教源起的印度 , 有这样的看法:作为一个热带地区国家 , 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 , 在潮湿而炎热的空气中 , 展现热带植物特有的慵懒与妩媚 。
修读梵文的陆冰也在经典里读到 , 在婆罗门教 , 不分男女 , 都可能被形容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开柔软的莲花 。
源自印度的佛教故事听起来也就极为浪漫 。
林良一更认为 , 佛教莲花所...
古诗中常见意象如“梧桐”等是何意啊?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 , 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 。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 。
秋丛绕舍似陶家 , 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 。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不要人夸颜色好 , 只留清气满乾坤 。
4.松——孤直傲岸 , 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 , 松柏有本性 。
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后来富贵已凋落 , 岁寒松柏犹依然 。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 , 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
例: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 。
低头弄莲子 , 莲子青如水 。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一声梧叶一声秋 , 一点芭蕉一点愁 , 三更泪梦三更后 。
7.杜鹃鸟——凄怨哀伤 , 乡愁乡思 相传 , 蜀王让杜宇即望帝 ,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 自己隐居山林 ,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到春天 , 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
另外 , 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 , 不如归去 。
”也叫子规 , 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
例:梨花雪 , 不胜凄断 , 杜鹃啼血 。
又闻子规啼夜月 , 愁空山 。
从今别却江南路 , 化作啼鹃带血归 。
8.秋蝉——高洁 , 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 , 一番秋雨后 , 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
例: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西路蝉声唱 , 南冠客思深 。
9.鸿雁——思乡怀亲 , 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 , 月满西楼 。
红笺小字 , 说尽平生意 。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惆怅此情难寄 。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11.南浦 , 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 , 绵绵思道远 。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纵芭蕉 , 不雨也飕飕 。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 , 寒鸦数点 , 流水绕孤村 。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 详情请点击链接 ,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OIaBfuKRv9ujSOlon-K-eZLWwa0qdxmMKBgevV28U83F8wpjtRmaWoh6vJNBf9-eqkIno-CRlWtkAGyihBXVSfJ2WFYC1UCwQPMeSqL7Qi尊重作者吧 , 不做复制粘贴的事 。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古诗中梅,月,莲象征什么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 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 莲子青如水 。
”月: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
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古人今人若流水 , 共看明月皆如此 。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夕阳芳草寻常物 , 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 , 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 , 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 , 到了唐宋诗词中 , 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 , 泪洒川波夕照明 。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 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 , 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 , 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 , 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
那么 , 黄昏意象如何而来 , 又如何发展 , 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 , 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 , 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 ,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 , 《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 , 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 , 天色快黑时分 。
”在这里 , 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 , 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 , 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 , 真情真景 。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 , 真情实况 , 描写如画 。
晋唐人田家语诗 , 恐无此真实自然 。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 , 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 , 饥渴萦怀对夕阳 。
已启唐人闺怨句 , 最难消遣是黄昏 。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 , 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 , 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 , 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 , 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 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
到两汉以后 , 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 , 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 , 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 , 谣见浮云阴 。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 , 愁煞宦游人 。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 , 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 , 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 , 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 , 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 , 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 , 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
在古代诗词中 , “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 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 , “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
人生于大自然中 , 则天地与我有情 , 自然中的草木鸟兽 , 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 , 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 , 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 , 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 , 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 , 诗歌也自然起兴 。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 , 面对此景 , 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 , 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 , 碍于外界压力 , 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 , 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 , 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 , 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
自古以来 , 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 , 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 , 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 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 , 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 , 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 , 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
在唐代诗人笔下 , 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 , 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 , 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 , 凋敝满眼 。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 , 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 , 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岁月悠悠 , 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 , 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 , 深入人心 。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 , 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 , 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 , 望崦嵫而勿迫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 , 屈原通过...
诗歌中特定景物意象? “西风”——孤独寂寞;遭遇不幸“春风”——人生得意;美好的春天“燕子”——春天;情人(双飞燕)“柳”——送别友人;不舍之情;春天;美好的品行“黄花”(即菊花)——秋天;美人易老;孤独寂寞“明月”——游子的思乡之情;情人的相思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情“梅”——正直不摧的品行
古诗词中赞美荷花的名句 1 “金条悬白窣”“ 2 “素房含绿玉冠鲜” 3 “白玉花开绿锦池” 4 “旧宅嘉莲照水红” 5 “惟有绿荷红菡萏(荷花别名)” 6 “江南莲花开 , 红光照碧水”咏莲诗赋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 , 芙蓉披红鲜 。
下有并根藕 , 上有并头莲 。
咏芙蓉 南朝·梁 沈 约 微风摇紫叶 , 轻露拂朱房 。
中池所以绿 , 待我泛红光 。
采 莲 南朝·梁 吴均 锦带杂花钿 , 罗衣垂绿川 。
问子今何去 , 出采江南莲 。
辽西三千里 , 欲寄无因缘 。
愿君早旋返 , 及此荷花鲜 。
咏同心芙蓉 隋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 , 亭亭出水中 。
一茎孤引绿 , 双影共分红 。
色夺歌人脸 , 香乱舞衣风 。
名莲自可念 , 况复两心同 。
夏歌 南朝·梁 萧 衍 江南莲花开 , 红花覆碧水 。
色同心复同 , 藕异心无异 。
咏荷诗 江 洪 泽陂有微草 , 能花复能实 。
碧叶喜翻风 , 红英宜照日 。
移居玉池上 , 托根庶非失 。
如何霜露交 , 应与飞蓬匹 。
采莲曲 隋 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 , 解缆自相催 。
汗粉无庸拭 , 风裙随意开 。
棹移浮荇乱 , 船进倚荷来 。
藕丝牵作缕 , 莲叶捧成杯 。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
也就是说 , 读孟诗 , 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 , 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 , 但它用省净的语言 , 平平地叙述 , 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 , 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 , 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 。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 文字上毫无渲染 , 招之即来 , 简单而随便 。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
而以 “ 鸡黍 ” 相邀 , 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 , 又见待客之简朴 。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 , 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
这个开头 , 不甚着力 , 平静而自然 , 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 , 却是极好的导入 , 显示了气氛特征 , 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
” 走进村里 , 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 , 绿树环抱 , 显得自成一统 , 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 , 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 , 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 , 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 , 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 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 才更显得畅快 。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 , 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 , 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 , 轩窗一开 , 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 , 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
对于这两句 , 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 , 忘情在农事上了 , 诚然不错 。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 , 在绿阴环抱之中 , 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
话桑麻 , 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
于是 , 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 , 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 , 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 , 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 ,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 , 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 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 , 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 , 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 , 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 , 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 , 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 , 把名利得失忘却了 , 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 , 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 , 似乎不难想见 , 他的思绪舒展了 , 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 , 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 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 , 于是临走时 , 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
淡淡两句诗 , 故人相待的热情 , 作客的愉快 , 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 , 都跃然纸上了 。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 , 仍嗔问升斗 。
” 杜诗田父留人 , 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 , 意舒词缓 。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 , 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
一个普通的农庄 , 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 , 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
描写的是眼前景 , 使用的是口头语 , 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 , 笔笔都显得很轻松 , 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 , 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 , 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 , 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 , 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 , 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 , 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 , 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 ,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 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 , 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 , 显得自然天成 。
这种不炫奇猎异 , 不卖弄技巧 , 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 , 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
譬如一位美人 , 她的美是通体上下 , 整个儿的 , 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 , 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 , 所以出语洒落 , 浑然省净 , 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 , 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 , 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 , 固然感...
【古诗中的荷花意象 有哪些关于荷花的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