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系列教案之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
古代诗歌鉴赏的几种方法的论文
初中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魏文琴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张锐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陆慧霞刍议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王峰城在阅读中鉴赏,在鉴赏中阅读——谈谈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刘凯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游思源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方法研究-邓鸿不妨可以参考一下以上文献资料 。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 。
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 。
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
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
...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
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 。
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
1.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赏析题,全国卷及各省市卷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来表述,也就是说要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 。
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查 。
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能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 。
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 。
不仅要读懂,弄清楚,还得句子通顺,语言表达准确,才能得较高的分数 。
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 。
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 。
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诗歌又有它的特殊性 。
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又往往高于现实 。
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 。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 。
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 。
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 。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 。
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 。
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 。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 。
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 。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
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
3.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找出意象,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 。
首先是找出意象 。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 。
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 。
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 。
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 。
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 。
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 。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
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 。
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 。
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
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竞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
4.依托载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 。
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
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弥补常...
做好高中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
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
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如何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不过几个步骤,和几个出发点 。
如果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按课堂老师的走,如果是个人兴趣爱好,那么就要涉及到一些东西上了 。
古人有“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典故,没有必要去苛求那些专业的鉴赏手段,你能从诗词歌赋里与作者产生共鸣感,那么你就鉴赏到了 。
如何产生共鸣?窃以为,一、了解其背景及历史年代,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情怀是不一样的;二、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当时机遇 。
了解了这个才能知道作者是用诗词歌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三、了解修辞手法,中国人含蓄,大多不会平铺直叙大多是借以抒情,这类的诗词歌赋那么就有深度了,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看懂看透 。
四的话,可以作为多出的一种辅助参考,看看作者的平生,有利于把握他的性格,从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
个人理解就是如此,彼此学习,可以交流经验 。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 骆崇英 前言: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 。
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 。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
摘要:本文主要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并举出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加以说明,浅显易懂 。
内容上是从题目、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
1. 注意题目 。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 。
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
2.关注背景资料 。
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 。
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
3.品味关键词 。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
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
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 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 。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
常见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
5. 领悟深层含义 。
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
如赵师秀的《约客》 。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
《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抒写“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 。
“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 。
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
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
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
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古代诗歌鉴赏系列教案之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