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保护隐私不被数字化

【数字时代,保护隐私不被数字化】毋庸置疑,隐私保护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
关键问题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什么程度的隐私保护是足够的?消费者在真实生活中,是如何决定是否分享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分享之间又是否存在权衡取舍?消费者分享个人数据的意愿究竟有多高?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意隐私保护?
令人费解的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往往相互矛盾 。学术界称这一现象为“隐私悖论”:大多数人表示自己在意隐私问题,却常常免费或在很少的经济补偿下,分享自己的信息 。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模式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国,不分国家和文化 。
隐私悖论让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困惑不已,难以理解为什么全球数十亿用户在分享个人数据时会如此轻率,尤其很多人都曾在调研中表达过对隐私的忧虑 。我们可以理解用户很难拒绝使用诸如Facebook这样的主流应用,但互联网上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新的应用,用户也往往“来者不拒” 。隐私悖论体现了用户在对待隐私问题上,言行之间的巨大差别 。正确地理解隐私悖论,对理解消费者对个人数据分享涉及的权益诉求至关重要,是制定隐私保护政策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
用户隐私决策的大数据研究表明,在“真实世界”中,用户的隐私忧虑的确存在,但与个人数据被肆意滥用而用户别无选择的“假想世界”相比,是有巨大差别的 。如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消费者也普遍关注隐私问题 。但当面临选择时,大部分用户会选择分享一定程度的个人信息,来换取数字服务带来的福利 。不同信息敏感度和服务质量也会在他们的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他们也关注隐私事件,并会“用脚投票” 。另一方面,他们很少改变自己的选择,表现在退出率较低 。数字经验的日渐丰富,会让他们更谨慎地分享更多个人信息,但最终会接受更多的数字服务 。这些行为模式超越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背景的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