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 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 , 那么以下是为大家准备了《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范文 , 欢迎参阅 。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篇1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在寒假 , 我看完了古典名著《儒林外史》 , 自己感慨万分 , 原来科举制为清朝培养了那么多的庸才 。
《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清朝许多因科举制引发的故事 , 其中令我影响十分深刻的就是严监生 , 那个知名的吝啬鬼 。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 , 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 , 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 , 他外出做小买卖 , 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 , 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 , 一面做小买卖 , 一面用功读八股文 , 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 , 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 , 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 。不料知县出了事 , 为避免被牵累 , 他逃到杭州 。在这里 , 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跟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 , 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 , 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 , 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 , 人人争着购买 , 五省读书的人 , 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
不久 , 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 , 升为京官 , 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 , 为了巴结权贵 , 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 , 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 , 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 , 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跟前程 , 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 , 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 。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 , 还妄加诽__嘲笑 , 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
仕途 , 有多少人在那上面奔波致死 , 却一事无成 , 那些成功的人 , 有多少是为了钱 , 想着“三年清知府 , 十万雪花银”?又有多少人是威震清廉 , 恐怕是少之又少吧 。而且想匡超人这种人 , 更是令人难以启齿 , 看来读书之前 , 要先学会做人 , 不然有再多的学问又有何用?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篇2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 , 我颇为喜爱 。《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 , 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 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 , 作者的写作手法 , 那些生动的人物 , 发人深省的故事 , 喜爱这一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我来跟大家一一说一下我喜爱这一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 我之因此喜爱这一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 。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 , 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__ , 这是很有勇气的 。并且对于这一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 , 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 , 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 , 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
还有这一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 , 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 , 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 , 一点也不做作 。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 , 我儿可听我遗言 , 将来要娶妻生子 , 守着我的坟墓 , 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 , 德行是要紧的 。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 , 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 , 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 , 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 , 后无来者的地步 。因此我更加喜爱这一本书 , 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坚信这一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篇3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时 , 要求读《儒林外史》 , 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 。这是古代有名的讽刺小说 , 我读了两三篇后 , 发现果然名不虚传 , 它让我爱不释手 。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 , 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 。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 。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 , 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 , 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 。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 。后来 , 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 , 结果又高中举人 , 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 , 《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 , 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 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 , 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__无能与虚伪 。
文学是比鸟还飞的远的梦想 , 比花开的还美的感情 , 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 , 让咱们多学文学 , 陶冶情操!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篇4
《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 , 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 , 此刻读来 , 仍感叹不已 。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 , 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 , 认为只要有了功名 , 便高人一等 。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 , 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 , 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 , 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 , 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 , 消得人憔悴 ,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但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 , 真正为老百姓做事 , 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 ,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 , 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 , 不是询问黎民生计 , 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 , 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 , 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 , 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 , 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 , 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 , 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 , 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 , 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 , 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 , 中间出现风四老爹 , 结尾出现四大奇人 。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 。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 , 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 。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 。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 , 别人来讨 , 他竟行凶 , 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 , 没有借给别人银子 , 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 , 恐吓船家 , 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 , 他以哥哥身份 , 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 , 谋夺兄弟家产 , 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 , 我们乡绅人家 , 这些大礼 , 却是差错不得的” 。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 , 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几百年后的这天 , 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 , 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 , 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 , 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 , 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篇5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 , 以“讽刺”为主感 , 表现 , 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 , 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 , 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 , 礼教和腐朽事态 。
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
既然写读后感 , 就必写作者经历 , 以之结合 , 才可感而写 。
作者吴敬梓 , 一个厌恶世俗 , 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 , 身在官场的他 , 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 , 多少纠葛 , 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 , 此书以故事的形式 , 塑造鲜活人物 , 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 。
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 , 犀利却直白 , 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 , 可见此书的成功 。
读儒史 , 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 , 吃人 , 害人 。
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 。
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 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 , 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 ,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 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 。
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 , 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 , 例如:贪脏腐朽之风不减 , 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 , 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 , 环境恶化等等 , 都是我们需要耐心 , 细致 , 认真解决的问题 。
“趁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 , 尽己之力 , 为建设强大 , 民主 , 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
重复的机构 , 多余的机构只会浪费钱和造成腐朽 。
有人总是担心这样会不会造成社会动荡 , 事实上社会的稳定在于还政于民 , 基层稳定了 , 还有动荡么?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篇6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儒林外史》 。这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 把众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 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 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 。
书中让我油生敬佩之心的是孝敬母亲的王冕 。王冕7岁时父亲去世 , 家境一贫如洗 , 与母亲相依为命 。10岁时给秦家放牛 , 有时候秦家煮些腌鱼、腌肉给他吃 , 他就拿荷叶包了带回家 , 留给母亲吃 。14岁卖画得了钱 , 就买各种好食物来孝敬母亲 。在春光明媚的时节 , 他用牛车载着母亲到处玩 。后来 , 母亲年老生病 , 卧床不起 , 王冕遍寻良医 , 为母亲治病 。母亲去世 , 他守孝三年 。
尊敬长辈 ,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王冕的爱母之心 , 孝母之情让我深受感动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 , 百般呵护养育我们 , 而且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 做事的方法 , 所以我们也要好好报答父母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也讲述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导我们要虚心听话 , 照顾父母 , 为人做事不要让父母担心 , 与父母交流要态度诚恳 , 一生一世都要记住父母的恩情 。
想想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 , 就任性地对妈妈发火 , 全然不顾她的感受 , 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全忘了 。我要对妈妈真诚地说句对不起 。以后我一定要孝敬父母 , 帮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
《儒林外史》学生读书心得篇7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 , 欢喜至疯 , 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 , 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 , 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 , 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 , 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 , 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 , 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 , 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 。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 , 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而他仅仅是中举 , 不出两个月 , 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 , 不请自来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 , 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 , 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 , 也是意义非凡 。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 , 一旦中举后 , 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 , 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 , 如今做了老爷 , 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 , 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 , 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
还有那些乡绅 , 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 , 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跳出范进的故事 , 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 , 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 , 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
综上所述的人物 , 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 。事实上不只这些人 。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 , 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还有佛门弟 子 , 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 , __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 。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 。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 , 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 , 自己终日练习八股 , 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 , 终日长叹 。书中充斥着讽刺味 , 辛辣尖刻 , 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 , 被族人看成败家子 。他后半生十分潦倒 , 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 , 他都不应 。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 , 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 , 一个蚊子 , 就是“八股臭文”之意 。因为贫困无法取暖 , 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 , 相与应和” , 并称其为“暖足” 。这样的背景下 , 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
如今时代不同了 , 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 , 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 。但是 , 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 , 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 , 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 , 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 杀 。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 , 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 。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 。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