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得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 。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 。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

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 。“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 。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在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 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 。无心无尘,人便死 。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 。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 。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 。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阐! 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不要太相信人类的五官感觉...平时也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多念佛号即可'(比如:等车时)... 万法唯心造,眼见的未必是本来面目,该放下你本有的执见 。是针对神秀大师的菩提树和明镜台来说的 。
佛法主要讲一个空相,这首偈是一个是说神秀法师着相了 。心中还有菩提树和明镜台 。
另一个是表示六祖开悟了,明白了这个空相的真实含义 。因为空相,所以万法无常,明镜台和菩提树也不应该执着于它们的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