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2,联翩万马来无数3 。烟雨却低徊4,望来终不来 。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5 。
 
注释
1金陵赏心亭:见前《念奴娇》(我来吊古)注 。叶丞相: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此时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以后不久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他力主抗金,任职期间积极加强战备,屡陈抗战大计,但受到主和派的阻扰和反对 。
2“青山”句:这是化用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高人,有高尚品格的人,此处指叶衡和作者自己 。
3联翩:接连不断 。
4低徊:徘徊不进的样子 。
5“人言”四句:这是变化运用白居易《白鹭》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赏析
此词作于孝宗淳熙元年(1174) 。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荐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是叶衡的谋士之一 。此词看题面是为长官而写,究其实是自抒其情 。词用上片写景,下片议论的方式结构成篇 。上片起二句点化苏轼诗句,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人的动作和品格,把本来静止不动的金陵城外群山描画得神采飞动,活跃奔腾 。这种主观化的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令人联想起抒情主人公早年“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实为辛弃疾军人心理情结的自然流露 。可是青山望来而终未来,它们被重重烟雨遮挡住了 。三、四两句描写的这个迷茫低徊的意境,使人联想到作者归宋后一直在政治上受阻的情形 。人的政治理想不能顺利地实现,就像将到眼前的可爱山峰被茫茫雨雾掩埋一样令人惆怅 。这里景中寓情,使人看出了作者心中的块垒 。
 
词的下片,以城外大江上的沙鸥起兴,通过议论来抒情 。“人言”二句概括白居易诗意,却不是为了赞同白的看法,而是婉转地反驳白居易,以表现自己顽强乐观的性格,说明忧愁不会把人压倒 。不过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说,而是即景生情,以沙鸥作比,十分幽默地反问道:如果头发变白与忧愁有关,那么沙鸥羽毛全白,岂不一身都是愁了吗?作者言下之意显然是:沙鸥自由自在地在江上飞翔,顽强地搏击风浪,这证明了它那一身白色与忧愁没有什么关系,人的头发变白也与忧愁没有必然联系 。这段议论含蓄地表现了作者顽强乐观、不为政治上的挫折所屈服的战斗性格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