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创作群体的贡献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 。而四个人的创作个性又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题材、内容的大 。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 。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二、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 。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杨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 。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 。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


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他们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 。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 。“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 。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 。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