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于官员的座驾是如何规定的 座驾是什么意思

座驾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代步工具 , 早在先秦时期开始 , 诸侯公卿的座驾就成了体现他们身份的一种标志 。
从牛拉的车驾,到马拉的车驾,从八抬大轿,再到各类豪华的汽车,座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特别是历朝历代的官员们,他们对座驾更是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
但既然座驾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 自然也就有了等级限制 , 古代虽然允许官员们拥有座驾(公车) 。
但对不同级别官员座驾的标准也是有具体要求的,更是严禁公车私用搞腐败活动 。
所以很多朝代都会发布《舆服志》,对官员们的座驾进行规格限制 , 什么级别的官员该用什么样的座驾,可以使用座驾干些什么事都做了明确规定 。
中国历史上最早成形的官车使用规定,出自西汉汉景帝时期,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
第一是官职,爵位越高的官员 , 座驾可以使用的马匹数量越多 。
第二是关于座驾的装饰问题,年俸六百石到一千石的官员,车厢上用来遮蔽尘土的帷幔 , 左边可以漆成红色 。
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两边都可以漆成红色,座驾上遮阳用的车盖,两百石以下的官员用白布,三百单以上用皂(黑色)布,千石以上可用皂缯(黑色的丝织品) 。
南北朝时期的座驾种类繁多,用马匹来拉座驾就实在有些不起眼了,宋文帝刘义隆为了彰显品位 , 就改用羊来拉座驾,但羊的力量没法与牛,马相比,所以总需要一群羊才能拉动座驾 。
明朝时期张居正的座驾让人叹为观止,张居正返乡时,这位内阁首辅的轿子由三十二位轿夫来扛抬 。
这顶轿子非常大,还分为卧室 , 客室两个部分,一路上还有两个小童在轿子上侍奉张居正,豪华程度可想而知 。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官员的收入根本就养不起座驾 , 古代的座驾不比现代的汽车,如马车,牛车这一类座驾,每年光是养牲口就要花费不少开支 。
明清时期,官员出行以坐轿为主,出行过程中通常要准备两批轿夫,一拨人抬轿子 , 另外一拨人在后面跟着 。
行进了一定距离后轮换,加上各类的修缮座驾的费用,每年需花费几百到上千两银子不等,一般的官员还真养不起 。
明初朱元璋执政时 , 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其他人上朝,出行骑马就行 。
除了一些王公贵胄能乘八台大轿,其他人擅自乘轿,或是违制乘轿都会受到处罚,但这个规定在靖难之役后,执行得也就不再那么严格了 。
清朝时期 , 雍正皇帝上台后,对很多政策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朝廷既考虑了官员们的经济能力,又考虑到朝廷的面子问题 。
朝廷开始鼓励官员们乘坐各种便捷廉价的交通工具 , 那些有钱的封疆大吏可以继续乘轿,没钱的可以骑马 , 实在穷的乘坐骡车也可以 。
【古代对于官员的座驾是如何规定的 座驾是什么意思】所以很多官员也就不再乘坐轿子上下班了,家里虽然保留着一顶轿子 , 但也只是在重要场合才会临时雇人来抬轿子,撑撑场面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