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 ,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 。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
(1)抒情方法 。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
(2)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
(3)用典 。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 , 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 。风格就大处而言 , 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 , 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 , 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 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 。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 。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 。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
怎样古诗词鉴赏,遇到这样的提从哪入手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 随同出征 。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 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 ,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 , 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如何鉴赏古诗词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 , 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 , 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 , 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选A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
2002年起 , 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 , 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
”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 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 , 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
根据词的长短 ,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 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 , 还要会用 。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 。
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 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 。
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
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 所言之志 。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技巧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
因此 , 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
二、形象意境类 A.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 因此 ,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 。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
B.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 , 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
这里有两个要点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 , 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 , 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
分析语言特色 , 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挎≡诤崽?。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
何处?。?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 , 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
一道高考古诗鉴赏题 关于除夜作 高适除夜作 高 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
(4分)(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1分) , 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 。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 。
(或: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 。
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
)评分标准:能说出“亲人思念我”、“从对方着笔”或“虚实结合”等给2分,能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作用给2分
古诗赏析《东栏梨花》(追加分)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 。
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 。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 , 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 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 , 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
其实 , 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 , 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 , 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 , 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 归隐田园的渴望 。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
志向、心愿,抒发对 。
愤慨、不满 。
(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
之情) 。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
的不满,或对 。
寄予 。
的愿望 。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 , 亦称“讽喻诗” , 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 , 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
此外 , 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 , 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 也应注意 。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 , 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 , 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 , 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 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 ,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
【诗词赏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