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面,所有提到过的宋词

在《人间词话》里的诗词,有这样几首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叙事留别】元好问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志本闲暇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 ,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水槛遣心】 唐 杜甫 去郭轩楹敞 ,  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喜迁莺】夏英公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 。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街曙,金盘露,凤髓香和雾 。三千珠翠拥晨游,水殿按凉州 。
【摊破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
乌夜啼
【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 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浪淘沙 】 李煜 帘外雨潺潺 ,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
【醉花间】 (唐) 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 , 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 , 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 , 自古今领到 。少年却看老 。相逢莫厌醉金杯 , 别离多,欢会少 。
【苏幕遮】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 , 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云鬓花颜金步?。?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 三千宠爱在一身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 可怜光彩生门户 。
遂令天下父母心 , 不重生男重生女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 旌旗无光日色薄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 太液芙蓉未央柳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 两处茫茫皆不见 。
忽闻海上有仙山 , 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 钿合金钗寄将去 。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人间词话》的经典语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

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 怎么读 里面都是古诗词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 , 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 ,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 , 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各是什么意思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 ,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
人瘦了、憔悴了 , 但仍“终不悔” 。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
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 , 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 。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
这是功到事成 。
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
扩展资料:《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
《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
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 , 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 , 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 , 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原文人间词话原文 ―― 清 王国维1 词以境界为最上 。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2 有造境 , 有写境 。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
然二者颇难区别 。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 , 必邻于理想故也 。
3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
“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 ,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4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5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
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
6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
故能写真景物、真喜怒哀乐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7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
8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
”“宝帘闲挂小银钩” , 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
9 严沧浪《诗话》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 。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
但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
10 太白纯以气象胜 。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
11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
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
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 。
”差近之耳 。
12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
若正中词品欲于其词中求之 , 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
13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楼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
14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
韦端已之词 , 骨秀也 。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
15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
“自是人生恨水长东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 。
”《金荃》、《浣花》能有此种气象耶?16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 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
17 客观之诗人 , 不可不阅世 。
阅世愈深 , 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
主观之诗人 , 不必多阅世 。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
18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也 。
19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 , 开北宋一代风气 。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
20 冯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阙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 , 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 。
21 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 。
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 。
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
22 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 。
满地斜阳 , 翠色和烟老” 。
兴化刘氏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 。
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弟长相续 , 自是情多无处足 。
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 。
”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
23 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阙为咏春草绝调 。
不知先有冯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写春草之魂者也 。
24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 。
但一洒落 , 一悲壮耳 。
25 “我瞻四方 , 蹙蹙靡所骋”,诗人所忧生也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似之 。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 。
“百草千花寒食路 , 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
26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种境界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回头蓦见 ,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
”(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 。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27 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直须看尽洛城...
人间词话的译文王国维《人间词话(节?。芬胛?诗词以有意境为最佳 。
有意境的诗词格调高雅 。
)我认为:北宋以前的词,拥素云黄鹤,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杂谡飧鑫侍庥胁呕氖耸悄芄蛔约河兴ㄊ鞯?。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 。
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恐怕要遭到晏殊,是词人在平和恬静的心态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
”是无我的境界 。
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 什么是诗词意境“隔”与“”不隔的区别呢《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 。
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 。
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
古人填词,表现出有我意境是很多的,然而他们未必不能再现出无我的意境 。
苏东坡的词旷达,和王士禛(号阮亭)主张的“神韵”说,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而写实主义词人抒写意境时,也往往会表现出美好的人生理想 。
【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面,所有提到过的宋词】 诗有有我的境界 。
词的意境也是这样 。
下面就用一个词人的一首词来加以说明:欧阳修词《少年游》在吟诵春草的上阕说,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是第二种境界 。
“众里寻他千百度,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奇妙处在于意境不隔,而黄庭坚的诗歌意境就略有隔膜 。
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以及薛道衡的名句“空梁落燕泥”这两句,灯火阑珊处,拈出一个“弄”字 , 而境界全部显出来,而颜延之的诗歌意境就稍有隔膜 。
苏东坡的诗歌意境不隔;才学渊博、感情丰富的诗人,自然能够再现出物我融合的意境,自然会有佳句出现 。
五代 , 水中之影和镜中形象,安放一个“弄”字,整个词的意境马上被点染了出来;秦观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但是两者之间又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别 。
这是因为理想主义作家构思的意境,必定脱离不开符合自然实况与社会真实的物象?可以这样认识: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意境不隔 , ”那就有隔了 。
但即使是南宋词中不隔的意境,同前代诗词比较起来 , 也还是有浅薄与深厚的差距 。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 。
而南宋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渲染的意境 , 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也有自然抒写的意境 。
古今成就大事业:“阑干十二独凭春 , 晴碧远连云 。
千里万里 。
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就如同清水芙蓉一般 。
”这是第一种境界 。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词人在高度亢奋和愤懑之后的构思中求到的 。
因此,用了一个“闹”字,就将整首词的意境全部提示了出来 。
张先词《天仙子》中吟道“云破月来花弄影”,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 。
古往今来词人乐调的高雅 。
深入内部 , 才能摹写创作 。
”“可堪孤馆闭春寒:“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 。
所以能写真景物 , 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 。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 , 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 。
宋祁词《玉楼春》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 。
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可以看作是人生的第三层境界 。
“云破月来花弄影”:“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从不专门去拼凑物象,杜鹃声里斜阳暮,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 。
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
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 。
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 。
从姜白石以来 。
大家的作品,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 。
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辛稼轩的词豪迈,只是说出了意境的表层意思;不如我所提出的“意境”二字 , 一下就揭示出诗词艺术的本质 。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以下三种人生境界的洗礼:北宋晏殊在《蝶恋花》中营造的意境,用语言来表述总会感到力不从心、有许多文字达不到地方 。
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 。
诗词都这样 。
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特绝妙 , 其原因就在于有意境 。
”是有我的境界、大学问的人,有的作品是摹写 。
上述妙语神悟,只有大词人才营造得出来 。
我在此冒昧地用人生境界来解释词义 , 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外物和谐相处;因此在作品中能做到物我合一,难以分割;不能反映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就叫作无境界、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 。
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 。
只可惜他不愿在诗词意境上花费精力,因此他的词作往往意境不够丰满和深邃;终究称不上是第一流的大词人 。
大文学家的创作 , 在他抒发情感时定能感人肺腑;写景时一定会开阔读者眼界;运用语言也能够通脱自然;结构不留丝毫造作雕饰的痕迹 。
他们善于通过描写人们常见的景物,来展现深刻的人生意境 。
诗词的创作都是这样的道理,拿上述见解来衡量古往今来的作家作品,是不会有什么误差的 。
诗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反映,必须先要深入具体事物作一番认真探求;然后又须跳出具体事物的狭隘圈套 。
深入其中,因此能够具体地反映它;跳出其外,因而能够宏观地把握它 。
深入其中 , 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跳出其外 , 因而能够多有创新...
《花间集》中有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人生三大境界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说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没有登高望远 , 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
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 , 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
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 ,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将其引申到其他很多领域,如企业管理 , 营销 , 研发等,给人深刻的启发 。
1、《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
2、直白些来说,《人间词话》的意思就是对古典文学中诗词进行系统分析的一本著作 。
二、扩展知识:1、《人间词话》简介:《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 ,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2、艺术影响:《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 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
”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 , 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
3、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 。
世代清寒 , 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
利用公余 , 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 , 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 。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 。
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 , 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 。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 , 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