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果实诗词

如下,望采纳:
《赠刘景文》
【宋·苏轼】(秋末冬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诗句——
引猿秋果熟,藏鹤晓云深 。-《送徐道人东游》作者:尚颜
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 。-《两头纤纤》作者:雍裕之
从赏野邮静,献新秋果鲜 。-《送马尚书郎君侍从归觐太原》作者:卢纶
折松扫藜床,秋果颜色鲜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作者:于鹄
菊润初经雨,橙香独占秋 。-《南歌子·为吕圣俞寿》宋·侯置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 。-《田家》唐·王维
酬美景,驻清秋 。绿橙香嫩酒初浮 。-《鹧鸪天·九日双溪楼》宋·韩元吉
昔向南阳 忆洛阳, 秋橙初熟丰林黄 。-《送王察推缜之邓州》唐·梅尧臣
学着写一节秋天的果实的诗歌,用上拟人手法 。
,
随感几句: 1、你看树上的果实 , 只有秋天才能看到的 。
2、很多人喜欢秋天,为什么?因为那是一年中最富有的季节!也是最成熟的季节!最成功的季节! 3、等待收获秋天果实的人们,其实并不能品味到成熟而完整的滋味,象有些青涩的味道其实很耐人寻味,但等到那时已被季节咀嚼过了……秋天的果实是很美的,但很多执著的人没意识到其中的遗憾……
有没有描写秋天果实的诗句就是描写秋天果实的诗句啦 秋雨打着她们的脸 。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 , 低低地压着大地 。
已经是深秋了 , 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 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 。
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 丽的衣裳 , 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 。
天空发出柔 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 , 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 , 正 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
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 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 。
于是薄暮 。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 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 了凋敝的颜色 。
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 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 。
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 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 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 , 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 的季节了 。
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 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 , 什么都睡着 。
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 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
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 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 亮烛成银灰色了 。
将圆未圆的明月 , 渐渐升到高空 。
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 住月光 , 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 , 如同坠人梦 境 。
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 和的秋夜 。
秋夜,天高露浓 , 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 。
清冷的月 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 , 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 。
茂密无 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着秋虫的唧令声,蝈 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 。
柳树在路 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
……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 , 羞答答的 。
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
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
可是想 , 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 。
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 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两三枝洋蜡 。
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 , 喘不出气来 。
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 。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 , 海似的 。
只有远近 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
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 。
朵朵霞云 照映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鱼鳞的微波 , 碧绿的江水,增添了浮云 的彩色,分外绚丽 。
凉爽清明的秋夜里 , 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 不少的光彩和趣味 。
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 平线升起 。
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 都很容易找到它 。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 ,  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 。
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 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
但接着,便有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 。
接 着 , 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
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 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 ,  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
像橄榄 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 黄的颜色的时候 , 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 , 枣子红完 ,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
象花而又不 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脚踏上去,声音也 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
在南方 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 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关于秋天果实描写的语句1、来到那农家小院,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棵高大的海红果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果子,快要把树妈妈压弯了腰 。
2、看,一个个晶莹透亮 。
有的石榴是是青绿色的,在太阳的映照下,透明发亮,如同用翡翠雕刻成一般 。
有的石榴笑得咧开了嘴,像胖乎乎的娃娃 。
3、那稻谷般黄的是梨,黄得像涂了一层金粉,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葫芦挂在那儿,金灿灿的 。
4、那红通通的苹果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连话不敢说 。
茄子大大方方的跑着,到了钟点还裂着嘴 。
橘子和柿子起着灯笼照亮了整个果园 。
描写秋天的诗词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其他更多,详见: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
波:微波泛动 。
木叶:枯黄的树叶 。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
燎栗:凄凉 。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
亭亭:远貌 。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
眺:远望 。
平楚:平野 。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
两句写初秋之景 。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
木叶:树叶 。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
木下:树叶落下 。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
序:时节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 , 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 , 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 , 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 , 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 , 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
故:仍然 。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
嶂:陡立的山峰 。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 , 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 , 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
合:长满 。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
嗾:怂恿 。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 , 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 , 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
” 老树呈...
三年级苏轼描写秋天果实挂满枝头的诗句有哪些?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 , 刘已五十八岁 。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 , 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 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 , 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 , 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 , 月月有异 。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
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 , 不可或缺的 。
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
同样 ,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
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 , 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
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
至此 , 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 。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 , 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 。
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 。
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 , 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 , 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
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
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 。
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 , 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 , 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
【描写秋天果实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